咖思漫 > 杂谈 > 正文

​中国古代名将-兵家鼻祖孙武(一)

2025-04-15 21:01 来源:咖思漫 点击:165

中国古代名将-兵家鼻祖孙武(一)

中国古代名将兵家的鼻祖孙武

孙武个人小档案

姓名:孙武

字:长卿

尊称:子、孙武子、兵圣

所处时代:春秋

生卒年:约前545一前470年

出生地:齐国乐安(今山东惠民)

辅佐君王:吴王阖

军事成就:西破强楚、北威齐晋、南服越人

轶事典故:练女兵、三令五申、钝兵挫锐、以逸待劳

代表作品:《孙子兵法》

谥号:敬仲

追尊:沪渎侯(北宋)

最得意:率吴军攻破郢都

最失意:好友伍子胥被杀

军功贵族的家世

孙武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。公元前6世纪末叶的春秋时期,他诞生于齐国的乐安(今山东惠民县)。据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》和宋邓名世的《古今姓氏书辨证》记载:孙武的祖先,原是周惠王五年(前672年)因陈国内乱逃亡到齐国的陈完。当时的齐国,据有山东东北部,濒临渤海,物产丰富,实力强大。当政的齐桓公,在宰相管仲的辅佐下,革新军政,发展生产,一跃而成为春秋时代诸侯国家的第一个霸主。陈完逃到齐国后,改姓田氏,齐桓公任命他为管理手工业生产的“工正”之职。经过几代之后,到周景王十二年(前533年),田完(即陈完)的四世孙田桓子,已经发展为齐国新兴势力的代表人物,同以公室为首的大批奴隶主贵族相对立。田桓子“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”,即以大斗借出,小斗收进的办法争取民众,民众纷纷投奔田氏门下,成为田氏的“隐民”,于是田氏的力量日益强大起来。

田完的五世孙田书,字子占,是孙武的祖父,齐景公时身居大夫之职,在一次攻打莒国的战争中立了战功。齐景公便把乐安封给田书,作为他的采邑,并赐姓孙氏,以表奖励。本来春秋时代的“姓”是全族的共同称号,而“氏”只是某一个支派的称号,所以田书应当属于以“田”为姓,以“孙”为氏的一个支派。后来姓氏不分,人们就把“孙”作为孙的姓了。

周景王十三年(前532年)夏,齐国新日势力之间发生了一次激烈的武装斗争。斗争中,田氏联合鲍氏,打败了以栾氏、高氏为代表的日贵族势力,取得了胜利。比事史称齐国“四姓之乱”。

齐国新日势力的斗争和孙书的军功贵族出身,使孙武有机会接受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,受到军事素养方面的教育,学习和积累了比较广泛的军事理论知识,为他后来的兵法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
三十年的戎马生涯

齐国“四姓之乱”后,孙武离开了齐国故土,到南方新兴的吴国居住。当时的吴国,据有今江苏的中部和南部一带。孙武到达吴国后,在都城姑苏(今江苏苏州)附近“僻隐深居”,一方面潜心研究兵法,观察吴国的政治动向,一方面结交被楚王迫害逃到吴国的伍子胥,两人在共同的田园生活中,结成政治上的知心朋友。

周敬王四年(前516年),吴国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,公子光指示伍子胥推荐的勇士专诸,刺杀了吴王僚,自立为王。他就是吴王阖间。阖闾是一位奋发图强立志改革的君主,他决心要使落后的吴国赶上中原各国,脱长期来遭受楚国欺凌的屈辱地位。为此,他“食不二味,居不重席,室不崇坛,器不彤镂”,不迷恋安逸,不贪图享受,不追求玩好,一心要振兴吴国。因此,吴王迫切希望聚集人才,以佐自己成就富国强兵的伟业。

伍子胥深知吴王阖的政治抱负和思贤如的急迫心情,也了解武高明的政治主张和非凡的军事才能。他向吴王阖闾推荐才华横溢的孙武。孙武施展抱负的大好时机,终于到来了。

《吴越春秋》生动地描绘了孙武进见吴王的情景:一日,吴王“登台,向南风而啸,有倾而叹,群臣莫有晓王意者”。唯有在他跟前的伍子胥,知道吴王之所以登高台而叹,那是因为寻找不到一位精通文韬武略、能够率领吴军反击楚国的良将而感到苦闷。因此此,伍子胥在一天之内,先后七次向吴王推荐孙武,极力推崇孙武的军事才能。吴王听后,决定召见孙武,亲自面试。

孙武带着他写的《孙子兵法》十三篇去见吴王阖间。据说,吴王在同孙武见面时,对他说:“您写的十三篇兵法,我都细细读过了。您能否当场演习一下阵法呢?”孙武回答道:“可以。”吴王又问:“可以用妇人试验一下吗?”答道:“完全可以。”于是,吴王挑选了他后宫的嫔妃一百八十人,让孙武演习阵法,孙武把这些嫔妃分成两队,叫吴王最宠爱的两个美姬分别担任队长,每人各拿一把戟。孙武问她们:“你们知道心和左右手以及后背的位置吗?”她们点头说:“知道。”孙武说:“演习阵法时,我击鼓发令,让向前,你们就眼看着心;让向左,就眼朝左手看;让向右,就眼朝右手看;让向后,就眼朝后背看。”她们都说:“行!”布置完毕,孙武敲响向右的鼓令,那些嫔妃却都哈哈大笑。孙武严肃地说:“对部属约束不严明,命令交代不清楚,这是主将的责任。”他又重新申明号令,然后击响向左的鼓令,嫔妃仍然大笑不止。孙武说:“对部属约束不严明,命令交代不清楚,那是主将的责任;现在既然已经对你们重新中明过号令,再不执行命令,那就是吏卒的责任了。”说完就下令把左右两个队长推出去斩首。吴王站在高台上观看演习,见孙武下令要杀他两个爱姬,吓出一身冷汗,急忙叫人对孙武传话说:“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够用兵了。我没有这两个美姬,食不甘味,希望不要杀掉她们。”孙子回答说:“臣既已受命为将,将在军,君命有所不受。”说完就下令把两个美姬当场斩首,然后再挑选另外两个嫔妃担任队长,击鼓演习阵法。这下,宫女们个个规规矩矩,严格执行命令,一举一动完全听从号令,阵列非常整齐。孙武派人到到高台上禀报吴王说:“兵阵已经操练好了,请大王下来看看。大王可以用她们出征打仗,即使赴汤蹈火,她们也会奋勇前进的。”吴王因此比深知孙武善于用兵,就任命他为将军,他的军事生涯从此比开始了。

孙武为将之后,不但为励精图治的吴王治军讲武,勾画富国强兵的蓝图,而且为吴国的兼并战争立下了卓越的战功。《史记孙子吴起列传》对孙武的战绩曾有概括的叙述:“西破强楚,入郢,北威齐晋,显名诸候,孙子与有力焉。”

所谓“西破强楚,入郢”,指的是周敬王十四年(前506年)发生的吴楚柏举之战。此战是春秋末期吴楚之间的一次大战。早在孙武担任将车之职不久,他协助吴王阖闾经邦治国初见成效,刚取得攻占舒(今安徽舒城)的胜利,吴王即准备发动大规模的伐楚战争。但孙武认为当时楚国的实力还很雄厚,而吴国的军队又因连年作战未及休整,将士非常疲劳,伐楚时机尚不成熟,要求推迟战争的时间。伍子胥支持孙武的意见,他建议吴王把全国军队分成三个部分,轮番袭击楚国,以消耗楚国的实力。吴王终于接受孙武的主张,并按照伍子胥的战略方针,命令吴军分为三部,互相轮换,反复袭扰楚国的边境。经过六年的骚扰,楚国的军队被搞得疲惫不堪,士气低落,戒备松懈,这就为吴军的进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。恰在这时,楚军进攻邻近蔡、唐两个小国,蔡、唐抵挡不住,派人向吴国求援。而吴国比时又已占领黄河上的战略要地州州来(今安徽凤台)、钟离(今安徽凤阳东北)。控制了屏蔽楚国东境的居巢(今安徽巢湖),如与祭、唐两国结盟,用它们作为掩护,吴军便可从淮西平原西进,借助大别的荫蔽,迂回攻入楚国防御薄弱的东北部。于是,吴国便答应了蔡、唐的请求,同它们结盟,出兵进攻楚国。

周敬王十四年(前506年),吴王阖亲自带兵出征,并任命孙武为吴军主将,伍子胥为副将。他们率领吴军主力三万余人,沿淮河逆流而上,从淮汭(今河南潢儿西北)登陆,迅速通过大山与桐柏山之间的三个隘口大隧(武阳关,今河南信阳南)、直辕(九里关,今河南信阳南)和冥呃(平靖关,今河南信阳西南),进抵汉水岸边,与楚军隔河而阵。两军在柏举(今湖北汉北)展开一场决战,楚军遭到惨败,损失很重,吴军乘胜追击,又五战五捷,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郢(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城南)。作为这次攻伐楚国的主将,孙武立下了显赫的战功。

所谓北威齐晋,是指周敬王三十六年(前484年),吴军在齐国的艾陵(今山东莱芜东北)重创齐军的一次作战;以及周敬王三十八年(前482年),吴王约定晋定公等诸侯国在黄池(今河南封丘南)会盟,取代晋国的霸主地位之事。孙武对此比也有不可磨灭的功勋,惜史籍记载语焉不详,我们已无法了解他的具体活动了。

从周敬王八年(前512年)被吴王阖间任命为将,到周敬王三十八年的黄池会盟,孙武在吴国活动了三十年,为吴国的强盛和称霸中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。北威齐晋之时,阖间之子吴王夫差当政,他倒行逆施,骄奢淫逸,国事紊乱。孙武同夫差这样国君不能相容、共谋国事。所以北威齐晋之后,孙武的事迹已不见于史书的记载,大概他已引退而去。据《越绝书》的记载,江苏吴县东门外,有孙武的坟墓。看来,孙武没有像伍子胥那样遭到夫差的杀害,他可能是隐退山林,终老其身。

未完待续,喜欢请关注。